节目

1246-央企联手布局“人造太阳”,未来哪些大动作?

所属专辑: 华夏基金早播间
最近更新: 19小时前时长: 05:39
华夏基金早播间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人造太阳能源开发

# 可控核聚变产业化

# 中核集团聚变布局

# 商用发电技术突破

# 等离子体电流记录

# 高温超导带材应用

# 零碳排放能源方案

# 示范项目稳步推进

# 资本增值投资红利

# 能源革命未来前景

央企布局与技术创新
中国核电与浙能电力近期增资17.5亿元入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中核集团牵头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已扩容至33家单位,涵盖央企、科研院所及高校,目标在2050年前后实现商用发电。我国在核聚变技术领域取得显著突破,新一代装置“中国环流三号”等离子体电流达1.6兆安,东方超环创下1066秒长脉冲运行世界纪录,技术优势国际领先。
商业化进程与市场前景
可控核聚变作为零碳排放能源方案,燃料可从海水中提取,理论储量可供人类使用数百亿年。中信证券预测,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2035年达到2.26万亿元,高温超导带材及关键部件具备高投资价值。中核集团计划2024年实现新一代“人造太阳”在150万安培电流下的高约束运行模式,为未来经济性发电奠定基础。
政策支持与资本驱动
国务院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未来能源核心方向,国内示范项目稳步推进,预计2045年前后建成混合堆。全球核聚变领域融资超73亿美元,国内二级市场热度攀升,资本涌入加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有望超预期,为能源革命和资本增值提供长期投资机遇。
技术路径与能源愿景
中国核聚变发展战略规划明确,计划本世纪中叶实现商业化发电,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技术层面,ITER标准运行模式的参数提升为未来应用提供支撑。若突破技术瓶颈,可控核聚变或成为民用发电领域的终极能源,重塑全球能源供应体系。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