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英国驻唐木师在《上海导览》英文畅销书中强调,外滩江岸是上海最重要的观景点。游客在此可眺望黄浦江货轮锚地,观察往来国际船只与各国国旗,感受上海作为港口都会的独特活力。书中建议将外滩作为体验城市繁荣的必访之地。
1974年,德国人艾林·苏柏埃扎发现,外滩江岸观景点仍吸引大量人群。人们倚靠水泥矮墙,辨识外滩往来国际船只的国旗与船型,甚至与外国水手隔船挥手。黄浦江口的暗红色货轮和飘扬的旗帜,成为上海孩子地理课外的启蒙素材,帮助他们理解水道通向大海的意义。
外滩作为上海的公共客厅,汇聚全国各地方言交汇的声景。游客使用海鸥相机外滩留影,背景常定格为外滩大楼与黄浦江货轮锚地的经典构图。照片中的人物——团圆家庭、外地采购员、恋爱男女、开门办学的中学生——均以毫无修饰的微笑记录到此一游的痕迹。
即使时移世易,外滩仍通过船只、旗帜与人群的流动,维系着与世界的联系。江风裹挟的咸味空气与喧哗不宁的港口都会氛围,延续了旧外滩的神秘与开放特质,成为城市记忆与现实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