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针对国际学生的签证撤销事件持续发酵。自2023年起,美国国土安全部成立特别工作组,通过分析社交媒体记录、指纹采集数据和执法记录筛查留学生,以「可能对外交政策造成不利影响」为由大规模撤销学生签证。卡内基梅隆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多所高校的中国留学生因交通违规、酒驾指控甚至邻里纠纷等非暴力事件被终止学生身份,部分案例涉及七年前的超速记录或驾照过期等轻微违规。
触发签证撤销的核心机制与执法接触记录直接相关。数据显示,90%受影响学生曾被采集指纹,即便未被定罪,与警察的接触记录也会被系统标记。移民律师指出,各州对「触发条件」的定义差异导致筛查标准混乱,例如加州将驾照过期一周视为「无证驾驶」纳入撤销理由,而新罕布什尔州联邦法院近期已紧急恢复部分学生身份。
法律应对层面,学生通过单独诉讼或集体诉讼挑战签证撤销决定。达特茅斯学院博士生刘晓天通过诉讼暂时恢复F1签证,成为首例成功案例。移民律师预计未来两周将出现数百起诉讼,但集体诉讼因准备周期较长尚未成形。高校方面正筹备在线课程以保障被迫离境学生的学业连续性,但特朗普政府遗留的合规性风险仍使大学面临压力。
此次事件已引发国际教育界的广泛担忧。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统计显示,受影响学生涉及170多所高校,包括哈佛、耶鲁等名校。中国留学生因基数庞大首当其冲,部分学生因即将毕业选择放弃申诉回国完成学业,但更多人面临身份合法性与学历认证的双重不确定性。事件发展态势或将重塑国际学生对美国留学安全性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