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Vol.58
本期主播:何慕Simon
(图片来源:百度)
(图片来源:百度)
(图片来源:Perfect Diary完美日记)
(图片来源:PRAMY柏瑞美)
(图片来源:珑骧Longchamp)
2025年,跨界香水已成风潮。除了本期我们提到的:法国皮具品牌珑骧(Longchamp)官宣与香水巨头Interparfums达成11年授权协议、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香水,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玩家入局。
比如:意大利百年制帽品牌 Borsalino 推出黑鸢尾香水,把业务从帽子拓展到嗅觉领域;H&M旗下高端线COS推出首个香水系列,四款淡香+香薰蜡烛瞄准年轻中产;鞋履品牌鬼塚虎在巴黎旗舰店发布首款香水,由顶级调香师马克·巴克斯顿操刀,今年秋季全球上市;
国内的毛戈平、珀莱雅、甚至是泸州老窖,都在借助香水市场高增长态势,寻求新的盈利点与发展空间 。
(图片来源:珑骧Longchamp)
那么各类品牌,为何集体“闻香而动”?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其实很清晰。
1、高利润回报:香水产品原料成本占比低,通常仅为总成本的 10% 左右,国产香水品牌平均毛利率超 80%,高利润空间对品牌吸引力极大,远远高于生产服饰箱包或其他品类。
2、突破增长瓶颈:当主业增长乏力(如奢侈品市场2024年萎缩18%-20%),香水成为低风险增量。Interparfums这类巨头提供“轻资产模式”,从研发到分销全包,品牌坐享分成。对于单一品类发展遇阻的品牌,这是新的增长路径。
3、情感联结与体验提升:香水能唤起消费者强烈情感共鸣,丰富品牌情感内涵。例如珑骧从皮具跨界香水,借助香水情绪属性,加强与消费者情感沟通,提升品牌认同感 。据统计数据显示:95后占高端香水消费人群80%,一瓶香水是入门级奢侈品,也是品牌培养忠诚度的入口。
(图片来源:观夏)
“嗅觉经济”看似繁华,但这条赛道正变得拥挤,暗礁也随之浮现。即便在中国,“嗅觉经济”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1、激烈的市场竞争: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现存香水企业超 31 万家,年度注册企业数从 2013 年到 2023 年大幅增长,众多品牌争夺有限份额,新品牌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
2、消费者认知偏差:中国消费者对香水的理解仍处初级阶段。比如木质调被笼统归类,难辨细节差异;本土品牌常被误读为“大牌平替”,文化价值被稀释,导致国货香水价值认知模糊 。
3、渠道开拓困境:线上方面,头部主播带货效果不佳,香水垂直博主影响力有限;线下铺品则需兼顾品牌调性保护,渠道拓展难度大;东方品牌进入海外渠道,则会遭遇“翻译困境”。比如观夏的“金桂”在海外需改译“Oriental Garden”,闻献的榫卯瓶获设计认可,但“禅酷”哲学难被理解。
(图片来源:melt season)
对于本土化破局,东方香水又该如何突围?
在中国高端香氛市场榜上有名的:观夏、闻献、melt season三大品牌或许已经给出本土化参考答案:
1、文化深挖,拒绝符号堆砌:观夏的“颐和金桂”萃取湖北咸宁桂花,在法国格拉斯提纯后装入景德镇瓷罐;闻献以当归、枸杞入香,用中药哲学颠覆甜腻调香。
2、技术筑墙,定义稀缺标准:闻献香精浓度达15%-25%(国际标准仅15%),留香8小时;melt season研发体温感应动态香型,技术壁垒支撑1480元定价。
3、空间即产品,门店成宗教场域:观夏北京国子监店融合清代四合院,复购率达60%;闻献上海“夜庙”店吸引95后打卡,提袋率30%。
(图片来源:闻献DOCUMENTS)
本土化的终极目标不是复刻西方奢侈品逻辑,而是让东方审美成为全球体系的新方言——当Z世代选择中国高端香氛而非祖玛珑当七夕礼,便是本土高溢价的真正胜利。
2025年的嗅觉经济,短期靠跨界引流,长期靠文化扎根。品牌需直面挑战:平衡小众调性与大众渗透,跨越认知鸿沟,让每一缕香都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毕竟,真正的“奢侈”从不是气味本身,而是它唤醒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
说到这里,你最喜欢的一只香水是什么?欢迎给出你的推荐理由,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
—————————
以上部分资讯来自,美浪、CBO、聚美丽、Fbeauty未来迹,感谢以上媒体资讯平台。
所有往期内容,可搜索「美内速报」独立播客,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查收本期速报的精华文字稿(节目上线日的下午更新)。
如果你所负责的品牌或企业有新鲜资讯、新品上线等动态,希望和「美内速报」合作,欢迎添加小助理vx:mznhr2022,与我们共创内容。
—————————
【本期主播】
何慕
美妆内行人 内容编辑 & 媒体运营
—————————
🎙️ 收听往期内容,可搜索「美妆内行人|美内速报」独立播客
🗣 欢迎与我们在评论区互动,提出你对速报的想法 & 建议
👉🏻 请添加美内管家vx进群: mznhr2022
🎁 微信公众号:美妆内行人 Beauty Insider
—————————
【BGM】
Human-Machine Interface_Martin klem
【Staff】
制作监制:Dante
内容编辑:何慕
视觉设计:蟹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