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与思想觉醒
刘国鋕出生于四川泸县富商家庭,早年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历程,逐步与旧社会家庭划清界限。他在成都建国中学和西南联大抗日救亡活动中,深化了对革命事业的认同,并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工作与组织贡献
毕业后,刘国鋕服从党组织安排,前往条件艰苦的陆良县革命工作,推动当地革命力量发展。1947年,他参与领导六一社营救师生行动,并担任沙瓷区学运特支书记,承担沙瓷区学运特支书记职责,积极组织学生运动。
被捕与坚定信仰
1948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后,刘国鋕面对特务威逼利诱,三次拒绝家人营救事迹,坚持“不玷污党的荣誉”。他在狱中参与制作渣滓洞自制五星红旗,并高诵革命诗歌,展现红岩烈士革命精神。
牺牲与历史纪念
1949年11月27日,刘国鋕在渣滓洞白公馆大屠杀事件中于松林坡就义。重庆解放后,其遗体虽未寻回,但歌乐山烈士雕像纪念成为后人缅怀的象征。他的事迹体现了为信仰献身的红岩烈士革命精神,成为民族脊梁的永恒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