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政策主张
汉景帝时期,晁错因主张削减诸侯王势力(晁错削藩政策)受到重用。他认为诸侯王封地过大威胁中央集权(诸侯王封地威胁),提出以削地方式削弱其权力。文帝时期贾谊曾建议分封诸侯王子嗣以降低威胁,但收效甚微。景帝继位后,晁错升任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职权调整),进一步推动削藩,强调吴王刘濞采铜铸钱、煮盐敛财等行为已显露反意。
政策实施与矛盾激化
晁错建议削去赵王、楚王、吴王等封地,引发诸侯强烈反对。其父劝谏未果后自杀,晁错仍坚持削藩。吴王刘濞联合六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七国叛乱导火索),史称“七国之乱”。景帝初期被叛军声势震慑,窦婴等大臣趁机联合袁盎诬陷晁错削藩为私怨,导致景帝动摇。
政治斗争与结局
袁盎等人借机进谗,称杀晁错可平息叛乱。景帝为安抚诸侯,下令逮捕晁错,以腰斩之刑处决(晁错腰斩结局),并诛其族人。此举暂缓矛盾,但未能阻止七国叛乱,最终需周亚夫率军平叛。晁错虽身死,其削藩主张为后续中央集权改革奠定基础,反映了汉景帝治国策略(汉景帝治国策略)中权衡利弊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