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年糕陪你聊轻话题。大家好,我是本期值班主播——叨叨。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我最近学到的新词「文化语码」。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熊逸老师的《熊逸讲资治通鉴》里;可以说「文化语码」是熊逸老师讲资治通鉴系列课程的高频词。几乎每隔几讲,熊逸老师就会说:“XXX 成了一个文化语码”“XXX 暗含着一个文化语码”,或者“这是 XXX 贡献的又一个文化语码”。
这门课我基本当历史故事在听,很少去翻配套文稿。起初我也不知道「文化语码」这个词到底是哪4个字,但靠上下文也能听懂,大概就是类似于典故、成语的出处的意思。直到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查了一下,顿时觉得,哇,这个词好高级,一听就是文化人用的,文化就是大家熟悉的那个文化,语就是语言的语,码就是密码的码。
「文化语码」是语言学、文学及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指在特定文化系统中长期沉淀形成的、能引发固定联想的语言符号或意象。这些符号承载着历史、哲学、情感等深层文化内涵,成为同一文化背景人群的共通理解媒介。
比如“龙”:现实里并不存在,但一提你脑袋里就有形象,高大威猛,甚至还权势、正义挂钩——这就是中华文化里的“龙”语码,与西方的 Dragon 是完全不同的。
再比如,一提“牛郎织女”,大家马上联想到爱情。
还有些历史场景本身成了语码,“项羽不肯过江东”“屈原投江”,一说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
但是,「文化语码」之所以让我觉得很高级,是因为它是有门槛的。简单地说,文化语码就是:懂它背后历史和文化的人一眼秒懂,不懂的人看了只会一脸问号、一头雾水。
比如,我感觉老外一定不能知道“金屋藏娇”和“长门弃妇”都讲的是一个人的故事。
又比如,其他省份的人大概率不知道上海人的文化语码。这还蛮有意思的,说一个人门槛精,就是说一个人精明,竟然是来自于洋泾浜的英文发音门槛就是Monkey,门槛精其实就是说一个人像猴子一样精明。你看,这里的猴子又何尝不算是一个文化语码呢。类似的,发嗲,竟然也是来自于英文,嗲就是Dear,亲爱的、可爱的,于是发嗲就引申为撒娇。
还有更多的文化语码,真的文化人才能理解。比如,《熊逸讲资治通鉴》中提到的,贡献文化语码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估计就是司马相如了。熊逸老师统计了一下,司马相如一生贡献了12个典故。我报,你听,这其中你能知道几个?
有些听过,有些没听过,但我都不知道出处是司马相如。今天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文稿里扫一眼。
所以,可能我觉得「文化语码」这个词高级,也是源于我对成为文化人的向往,是「士」追求的方向之一。
另外,我还在想,是不是现在我们正在创造的词,如今的网络热词未来会不会变成新的「文化语码」。比如说,“996”,起源于21世纪初,互联网企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指“早九晚九、一周六天”的工作制度,反应企业压榨员工,员工内卷的时代背景。哈哈哈哈,是不是也有那个味儿了。
好了,今天就分享了我最近学的新词「文化语码」,希望大家能够积累越来越多的「文化语码」,与历史典故不期而遇,丰富自我的内心。
那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