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钦顺作为恒珠派名儒,批评王阳明的格物说过于侧重“养心”而忽视外物,认为其偏离《大学》原义,接近禅宗明心见性说。他主张心性需内外兼修,强调研习经书对见性的重要性,并反对王阳明将“诚意正心”等同于格物的观点。
王阳明回应时提出“理无内外”的核心理念,主张格物是探究心、意、知、物中统一的“天理”。他以“良知即天理合一”为根基,认为格物并非割裂内外,而是通过“穷理尽性”贯通道德与实践。针对罗钦顺的理气论批判,他重新定义心、性、意、物的关系,强调圣人之学需以诚意实践消除私欲,达成万物一体的境界。
对于朱熹学说,王阳明指出其格物说偏重学问而割裂知行,自身理论则统合《大学》《中庸》思想,将“诚意”与“明善”结合,主张道德规范需内化于生活实践。晚年他进一步以“至良知”解释格物,强调道德认知需通过无欺的践行(如孝亲)实现,最终破除功利之蔽,回归圣人之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