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结束后,胜利方需清理战场,主要目的包括回收战利品和防止敌方伤兵存活。尸体处理方式多样:若放任不管,尸体腐烂或被鸟兽分食,易引发瘟疫灾害,杜甫《兵车行》中“古来白骨无人收”即描述此惨状。
采用土埋是常见方式,符合“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同时避免瘟疫传播。历史上如长平之战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项羽坑杀秦军及日军侵华遗留的万人坑,均属此类案例。
火葬则通过集中焚烧尸体快速处理,西方认为火焰可净化灵魂。另一种方式是筑京观,将尸体堆叠示众以震慑敌人,明代张辅进攻安南时便以此炫耀战功。
最残忍的方式为充军粮,极端情况下军队以人肉为食。《三国志》记载曹操军队曾因粮草不足食人肉三日,称妇孺为“两脚羊”,反映战争时期的残酷生存状态。这些处理手段既体现古代战争的现实需求,也暴露其血腥与反人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