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中1229生日快乐!欢迎马来西亚资深唱作人林宇中,接受王击凡的「豁达茶几」(* Apple Podcast Music Interviews港区第一名播客*)的独家专访!
记得2005年的年底时分,还在念大学的我,第一次买到《林宇中个人首张专辑》CD时的惊喜感受,这张专辑甚至还让林宇中摘下了当年的台湾金曲奖最近爱新人。从《靠岸》《工体北》到《失恋学》《叶枯过》,这十多年来,我都一直在听林宇中的首专。他写的歌总是非常特别,也刚好能写中我的微妙心事。
虽然中间的这些年,林宇中一度在幕前消失,但很庆幸的是,林宇中现在又带着新歌《哭了又笑》杀回来了!在Podcast里,我跟林宇中提起这一段当年跟他的音乐相遇的往事,然后金曲新人林宇中笑称:“我觉得,应该是你曾经买过我的专辑,所以我才会得到金曲奖,就是托你的福(哈哈哈哈)。”
每次去台北旅行,我就是会不自觉地哼起林宇中的《靠岸》:“在迷乱的台北流浪,寻找一个幻想……”林宇中的歌,总是跟都市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高度适配,包括在马路上淋雨的时候,我也会大唱林宇中的《淋雨中》(好喜欢这个同名谐音梗啊)。林宇中说,很感谢大家听他的歌,所以他的音乐才能够无处不在。
从《淋雨中》到《哭了又笑》,都是跟水有关的歌,看来林宇中真的跟“水”有缘。说到水,原来林宇中还曾经有掉进水沟and瀑布、差点死掉的惊险经历!“还有一次车祸,是我在下大雨的时候骑摩托车,然后整个人滑进车底,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每件事情发生都有它的缘由,可能我就是跟水特别有缘分啦。”
当水化作眼泪,《哭了又笑》变成了更强烈的情感流露。人生不可能永远在哭,也不可能永远在笑,总是会有哭哭笑笑的时刻。这首歌定义的,或许就是这一种卡在中间的复杂感受。林宇中认为,哭跟笑,都是一种学问:“越长大,人越是难笑,也越是难哭,我们总是会压抑自己,所以希望大家都可以接受自己的脆弱。”
“人生就是在失去与得到之间,不断地重复着。赚到一些钱,然后再把钱花出去;交到新的朋友,然后失去一个老朋友……人生就是有很多的事与愿违,遗憾会变成回忆,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既然是这样,我们就要好好的去体验自己仅此一次的人生。关键是,在哭完之后,我们要重新去找到大声笑的勇气。”
林宇中希望,《哭了又笑》这首歌可以让听众朋友去思考,哭跟笑在我们人生当中的意义。大学修读微生物系的他,看待很多问题的角度,都比别人来得要更纤细一点。“没有显微镜,就看不到微生物,情感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诠释情感的观点都不一样,像微生物一样捉摸不定,很难去看透。”
在创作的时候,林宇中不希望被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住自己。“最重要的,是用心去写。”值得一提的是,林宇中还特意在《哭了又笑》的悲情歌节奏里,加入欢快的电子元素,也是为了在编曲方面打磨“难过VS快乐”的鲜明情绪对比。像这样的用心细节,在林宇中的作品里,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听完这期节目之后可以Get到)。
林宇中坦言,为其他歌手写歌时,他的成就感比当一个幕前艺人更大。说到前辈恩师林秋离教他的事,林宇中亦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当时我刚从马来西亚去到台北,去追逐当歌手的梦想,有一点彷徨无助,林老师带我去吃饭喝东西,陪我适应当地的生活,他是一个很温暖的人,在心灵上、精神上,都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
2013年底发行了《舍得》专辑之后,林宇中就选择在音乐路上暂时停下来,只是偶尔为参演的影视剧写OST。“人到了不同的阶段,就会有不同的事情要做。那个时间其实也刚刚好,我想说,该是时候停下脚步、看看世界,也要多一点去关心身边的人了。我决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的家人跟朋友。”
离家念大学,搬到台北发片,后来有搬到北京居住……一直在外面跑的林宇中,觉得自己忽略了很多身边的人事物。回到自己长大的故乡,林宇中花了好多年的时间,重新规划他的人生下半场。“人生,就是每一天都在做选择。到了今天,我觉得又是时候要回来了,我又有东西想要跟大家分享了,而我还是原来的我。”
在乐坛重新出发,林宇中拿出了当年金曲新人的气魄,愿意从零开始累积他的听众:“可能一票人已经忘记我了,很多年轻人也不晓得我是一个歌手了。我很多朋友的小孩,现在都二十多岁了。可是我觉得没有差,在这个分享的过程,我也可以跟听我唱歌的新朋友,从现在开始,再建立新的缘分。”
在《哭了又笑》的单曲封面,林宇中特意放了一台黑胶唱机,这其实也是他回归乐坛的某种隐喻。潮流总是绕了一圈又再回来,黑胶在几十年后再度成为年轻人的潮流,林宇中也再次回到我们的视线当中。在自媒体世代,林宇中正在努力适应新生代的玩法,重新把他的知音人,再慢慢找回来。
明年就是林宇中入行二十周年了,回望过去,林宇中认为:“很庆幸可以踏入这一行,让我在这二十年来,可以有机会满足到我自己想做音乐的这个欲望,把自己的兴趣当成工作,这是蛮难能可贵的。”P.S.期待2025年,林宇中可以回到北京唱《工体北》!(小彩蛋:写给品冠的《门没锁》的创作故事,只在「豁达茶几」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