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提出颠覆性观点:过度寻求他人认可的“认可欲求”,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表面上看似关注他人评价,实则是对“我”的执着。这种隐蔽的自我中心将人困在“我如何被看待”的焦虑中,忽视对他人的真实共情,反而沦为恐惧支配下的自我保全行为。
青年质疑,若人生如戏,关注自身何错之有?哲人强调需通过课题分离区分责任边界:健康主体性并非依赖他人认可填补不安,而是转向“能为他人做什么”。虚假共情的表现源于对负面评价的逃避,而真正共情需超越对认可的饥渴,主动看见他人需求。
最终,哲人揭示悖论:越执着于“我”的存在,越易陷入孤独困境;放下认可欲求的枷锁后,主体性重塑反而能在真实连接中实现自由。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镜像,方能从“自我剧场”转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