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与青年围绕“存在价值”展开对话,探讨生命本质的哲学问题。青年质疑以“行为标准”衡量价值的合理性,认为无法行动的婴儿与老人会被剥夺生存资格,但哲人指出其陷入行为标准误区,强调人的价值无需通过行为佐证,存在本身即意义。
哲人以病危母亲为例,阐明即使个体失去行为能力,其存在仍能成为他人心灵支柱。青年反驳此为极端情境,哲人则延伸至日常生活,剖析父母因虚构标准对子女过度苛责的现象,提出应从零起点真实接纳孩子,通过真诚感激而非评判标准激发其勇气。
针对逃避现实者的争议,哲人引用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理论,强调改变需从自身开始,无需等待他人合作。婴儿的啼哭、老人的呼吸等生命原始宣告,均以最本质的形式体现存在价值。
最终,哲人呼吁放下对理想模板的执念,以存在之名拥抱真实。每一句发自内心的“谢谢”都可能成为照亮深渊的微光,印证每个生命无需行为证明的原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