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赵炯因高粱河之战遗留的剑伤反复发作,深感生命垂危。为证明自己胜过兄长赵匡胤,他本欲御驾亲征李继迁,但剑伤复发迫使其专注解决皇位继承问题。金匮之盟原定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顺序,因赵廷美谋反案及太祖子嗣离奇死亡,最终仅剩赵炯一系。
赵炯曾属意长子赵元佐,但因赵元佐为赵廷美求情后发狂被废为庶人。次子赵元熙被寄予厚望却早逝,导致赵炯悲痛搁置立储。冯拯等人提议立太子反被贬,直至寇准被召回京。寇准以“为天下择君”为由,暗示襄王赵元侃(后更名赵恒)为合适人选,赵炯最终下诏立其为太子。
宋朝重启近百年未行的立储大典,赵恒被册封为皇太子,大赦天下。百姓争睹太子风采,欢呼其为“年少天子”,引发赵炯对人心归向太子的忧虑。寇准巧妙化解其疑虑,称太子得民心乃社稷之福,赵炯方释然。至此,困扰宋朝的皇位继承危机暂告段落,赵恒成为皇位合法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