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一百五十五条描述了“心下脾”的病理表现及相应治法。心下脾指胃脘部胀满痞塞,触之柔软但自觉堵塞,类似胃中气体积聚,属气机不畅。伴随症状包括恶寒(阳虚不御外寒)和旱出(体表微汗不敛),反映阳气虚弱、固摄失司的病理状态。
此类症状源于寒热错杂证型,即胃部热邪壅滞与体表阳气不足并存。热邪导致心下痞塞,阳虚则引发恶寒与汗液外泄。治疗需兼顾清热泻火与温阳固表,以调和寒热矛盾。
父子泻心汤为此证核心方剂,其组方包含附子(温阳补火)、大黄、黄连、黄芩(清热泻火)。附子煎汁单独处理以保留温阳功效,三黄药物沸水浸泡后去滓,与附子汁混合服用。该方通过清热泻火中药应用缓解胃部热结,同时以温阳固表治疗原则增强阳气,改善恶寒旱出。
典型病例可见胃脘胀满柔软、畏寒微汗者,脉诊提示阳虚兼胃热,适用此方调和寒热错杂证型。全方体现伤寒论“寒温并用”的辨证思路,针对复杂病机实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