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记者查理·皮勒揭露多家慈善基金会通过离岸账户避税并投资与自身宗旨相悖的行业,引发公众对“慈善还是伪善”的质疑。以慧康基金会为例,其宣称资助生物医学研究改善健康,却通过离岸账户避税功能投资化石能源公司,后者产品被证实加剧空气污染致癌风险。这一慈善伪善行为争议暴露了部分基金会投资策略与其公益目标的矛盾。
慈善基金会的投资行为存在必要性。诺贝尔基金投资案例显示,早期因未进行资产增值导致奖金缩水,后通过调整投资策略(如股票、房地产配置)实现资产滚存,保障奖项永续。但若基金会利用避税天堂金融资产进行不当投资,则可能背离慈善初衷,引发伦理争议。
各国对慈善税收减免政策的审查力度差异显著。中国内地设立基金会门槛高、监管严,而香港地区因流程简便成为家族慈善事业传承的热门选择。部分家族通过慈善基业长青模式,将基金会作为保障后代生活、积累社会声誉的工具。尽管此类操作合法,但其动机是否纯粹仍需结合具体案例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