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研究团队全球首创仿生自发电储能混凝土,通过仿生混凝土发电技术复刻植物维管束微观结构,利用建筑温差发电系统实现发电功能。该材料内部采用混凝土离子通道技术,通过温差效应驱动离子移动,外壳保持绝缘特性,兼具安全性与发电效能,可与光伏温差协同发电互补,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效率。
研发团队在长效储能混凝土结构领域取得突破,离子导电率提升百万倍,支持近两万次充放电循环,寿命达六七十年。单块储能墙板可存储家庭全天用电量,结合光伏系统使太阳能利用率提高30%,用电成本降低50%。其高强韧性水泥材料特性使抗压强度提升60%,韧性增强近十倍,解决了传统热电材料力学性能不足的问题。
技术应用场景广泛:埋入桥梁、隧道后可作为传感器或大型UPS电源,在自然灾害中保障供电;铺装道路可为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低空经济领域支持飞行器急停急充;偏远山区环境监测设备可依靠自身发电稳定运行。
我国建筑能耗占比近50%,碳排放超全国总量五成。通过环境负担转化生态技术,将传统高耗能水泥转化为城市能源循环系统的关键组件,推动城市向绿色生命体转型。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指出,该技术对建材行业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变革性意义,未来需进一步推进原创性成果工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