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围绕对汉学家狄里斯博士学术成果的批判性评估展开。作者指出,狄里斯博士虽以“汉学家”身份闻名且著作数量庞大,但其作品质量与“哲学洞察力”严重不足,导致其学术评价备受质疑。例如,其编纂的“字典”被批评为缺乏逻辑分类,仅是词汇堆砌,实用性甚至不及早期学者魏三卫的版本。
在分析狄里斯博士著作时,作者强调其“学术判断力不足”,尤其体现于《济世》一书中。该书主题选择脱离实际价值,内容充斥着“苛刻教条主义”,更多是为了标榜自身“汉学家”身份,而非传递中国文化的真实内涵。这种倾向与霍普金斯所言“汉学家常被视为笑柄”的现象相呼应。
针对狄里斯博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偏差,作者以孔子“色难”的翻译为例,指出其存在“中文语法错误分析”问题。狄里斯将“色”错误理解为动词,忽略语法规则与上下文关联,导致翻译与原文思想脱节。这种缺陷与中国文人“书籍仅为材料”的功利态度类似,均缺乏对文学研究整体关联性的深入探索。
最后,作者通过对比马修·安诺德提出的“文学研究需整体关联”的观点,进一步批判狄里斯博士的学术局限性,认为其著作未能展现中国文学的系统性与思想深度。这一批评不仅针对狄里斯个人,亦指向部分汉学研究中“哲学洞察力缺失影响”学术价值的普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