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通过房间命名与地球称谓的变化,阐释“非恒名”的本质与变化。书房、琴房等名称随功能改变而更迭,地球从“天圆地方”到“蓝色星球”的演化,说明明与实的差异关系——命名仅是属性符号,无法完全对应实质,如“地球”无法涵盖其水陆交杂的真实样态。
进一步以万物之始的混沌状态为切入点,类比毛坯房或荒野未分化的无明阶段,引申《道德经》中“道恒无明”的哲学观。混沌分化后,社会化标签(如善恶、贫富、国家)成为虚相束缚,导致人类与自然态的本真存在渐行渐远。货币、身份等符号化名相被过度赋予意义,使人沦为社会化标签的奴隶。
最后回归“道”的无明素朴属性,强调剥离虚相后需追寻未被定义的“X”——即未被社会化标签扭曲的自然本质。通过“普善则为器”的隐喻,批判过度加工导致失真,呼吁回归无明的原始状态,以贴近道与实相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