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月,北平东便门角楼下发现一具年轻英国女性遗体,死状惨烈,内脏缺失且面部毁容,手法酷似开膛手杰克。死者身份为汉学家爱德华·韦尔纳的养女帕梅拉,其外交官家庭背景与流利中文能力引发广泛关注。案件被定性为“1937年帕梅拉谋杀案”,中英警方联合调查组迅速成立,但受限于战乱背景,侦破难度极大。
调查初期,养父爱德华·韦尔纳因偏执性格成为嫌疑人,后因其养女的中国男友、黄包车夫血迹线索及加拿大籍嫌疑人潘福德等线索逐一排除嫌疑。最终,美国牙医普伦蒂斯因其私人别墅的裸体舞会传闻及帕梅拉生前“拜访牙医”的线索进入调查视野,但警方未深入追查。
随着日军逼近北平,案件调查被迫中断,草率结案为“流民随机作案”。爱德华·韦尔纳拒绝接受结论,自雇侦探发现关键证人:俄国妓女指认普伦蒂斯及其同伙在妓院施暴,黄包车夫证词佐证抛尸过程。但因战争爆发,嫌疑人未受审判。
战后,爱德华在北平街头偶遇普伦蒂斯并指认其为凶手,但案件因国际局势及英国机构阻挠未能重启。2012年,非虚构作品《午夜北平》详细还原此案,揭露战火掩盖下的真相,但真凶已逝,案件终成未解悬案。帕梅拉之死不仅映射民国北平的动荡,也暴露殖民特权与司法漏洞的交织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