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局势与战争背景
1945年,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进入决胜阶段。欧洲战场中,纳粹德国覆灭已成定局;太平洋战场上,美军通过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逼近日本本土。中国战场经过长期抗战,逐渐扭转劣势,鄂西会战等战役提升军民信心,战略反攻能力显现。美国对华援助增强,美械装备师通过整训计划提升战斗力,为湘西会战奠定基础。
日军战略企图与部署
日军为挽回颓势,制定夺取芷江空军基地的计划,企图削弱中国空军威胁并打通西南通道。日军第二十军集结八万兵力,分三路进攻湘西,精锐第一百一十六师团主攻雪峰山地区。中国军队则以十一万兵力依托雪峰山地区防御部署,构筑工事并加强情报收集,采取“防御为主,反击为辅”策略。
战役进程与关键战斗
1945年4月9日,日军三路发起进攻。北路遭第七十三军阻击,南路在武冈遭第五十八师顽强防御。中路日军主攻雪峰山地区,王耀武指挥七十四军凭借地形优势,多次击退日军敢死队冲锋。相持阶段中,日军增兵强攻,但中国军队灵活调整防御,形成战略僵持。
中国军队反攻与日军溃败
5月8日,中国军队在空军支援下发起总攻。北路第七十三军突破日军防线,中路第四、第七十四军围歼第一百一十六师团,收复洞口等地。日军因后勤断绝和伤亡惨重全线溃退。此役标志着日军在中国战场丧失大规模进攻能力,湘西会战成为抗日战争决胜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