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宫于7月31日宣布将台湾地区输美产品关税从32%下调至20%,赖清德将其称为“阶段性成果”。但岛内舆论普遍质疑这一结果,认为相较于日韩15%的税率,台湾仍处于不利地位,且汇率升值抵消了部分降税效果。前民意代表邱毅批评此举是“自我麻醉”,民进党当局利用“锚定效应”淡化实际经济冲击。
民进党当局以“保密协议”为由拒绝公开谈判细节,引发“黑箱作业”争议。台湾劳动党指出,美国通过关税议题持续压榨台湾,牺牲岛内产业自主性。岛内在野党及舆论质疑,当局隐藏谈判条件可能涉及巨额采购或市场开放,担忧引发民意反弹。
尽管赖清德称20%为“暂时性税率”,但分析认为实际谈判失败已导致台湾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承担者。未来美国或进一步扩大232贸易条款关税范围,涵盖服务器、半导体等关键出口产品,直接冲击台湾科技产业。
针对“进口车价暴跌”传闻,蔡正元指出,即便美系车关税归零,台湾高额货物税及成本上涨将抵消降价空间。数据显示,进口车商并未大幅调价,民众期待落空。
民进党当局被批以拖延策略缓解压力,未实质性应对美国施压。岛内业界担忧,台湾可能沦为外国资本“韭菜园”,传统产业与中小企业首当其冲。若继续以开放市场、采购军备等条件换取降税,台湾经济自主性将进一步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