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发布与改革进展
4月18日,《中国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改革发展报告(2023-2024)》在京发布,系统总结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成效。按病种付费改革已实现统筹地区全覆盖,其中DRG付费覆盖191个地区,DIP付费覆盖200个地区,病种覆盖率达95%,医保基金覆盖率超80%。蓝皮书提出需结合政策导向与社会效益,完善多元支付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
改革成效与当前挑战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按病种付费改革促使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升,医疗机构收入结构优化,患者住院自付费用稳中有降。但医疗费用控制矛盾、改革质量提升空间不足、多方协同机制待完善等问题仍存。徐那副司长强调需加快配套管理机制,强化数据化管理能力,推进2.0版分组方案落地,实现医保支付改革提效。
技术创新与经办规范
国家医保中心副主任龙学文介绍,医保结算改革纵深突破,全国24省实施基金预付制度,预付总规模达723亿元,缓解医疗机构资金压力。新版《按病种付费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规程》发布,推动经办规范化水平提升。异地就医付费管理稳步推进,23省235个统筹地区已开展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按病种付费管理。
地方实践与未来方向
北京市通过按病组付费技术迭代优化,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上海探索基准浮动费率法,建立特例单一评审机制,激励医药创新;广州启用新版DIP付费病种库,强化中医病种支付规范。蓝皮书建议,未来需推进健康绩效付费机制,完善智能审核系统,并探索门诊按人头付费,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医保支付体系,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