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保部门近年通过药物经济学技术应用,以新药与对照物的净收益比较为基础制定新药定价策略优化,但现有方法存在评估方法中立性质疑与价格波动影响稳定性两大问题。中立性问题源于新药与对照物既有价格对评估结果的潜在偏移;稳定性问题则因两者价格易变(如集采降价或谈判后调价)导致评估结果缺乏长期参考价值。
为改进定价机制,建议优先通过药物经济学技术测算临床疗效经济价值,例如疾病关键指标(如肿瘤治疗的MPFS)的长期成本费用评估与健康产出量化分析,建立疗效指标与经济学价值的量化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新药与对照物的疗效差异及价格动态影响,推导新药合理定价上限。该方法通过分离疗效价值与价格变量,减少既有价格对评估的干扰,提高结果稳定性。
以肿瘤新药为例,测算MPFS每增加一个月的临床疗效经济价值,结合费用增量与健康产出增量(如质量调整生命年)进行经济性判断。若新药相比对照物的费用增量低于其疗效差异对应的经济价值,则判定其具备经济性。这一路径可快速支持决策,但需注意其局限性:单一疗效指标可能低估治疗综合价值,多指标交互分析存在技术挑战,需辅以敏感性分析优化结果可靠性。
总体而言,基于临床疗效经济价值测算的快速定价方法,为平衡药物经济学技术应用的中立性、稳定性与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但其复杂疾病场景下的适用性仍需结合实践持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