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期因一本1999年出版的漫画《我看到的未来》引发末日预言恐慌,导致约250亿元人民币经济损失。7月5日当天,日本全国紧急地震速报直播吸引近25万人观看,同期赴日航班和旅游订单锐减,反映出民众对灾难的高度敏感。尽管预言未成真,但背后折射出日本社会对南海海槽地震的集体焦虑。
南海海槽地震被科学界视为重大威胁,未来30年内发生概率高达80%,可能引发海啸并冲击东京、大阪等城市,预估死亡人数或达30万。该区域地质结构复杂,位于四大板块交界处,且与三幺幺大地震关联密切。2011年三幺幺大地震导致东海岸线位移4米,近2万人遇难,加剧了日本对下一次特大地震的警惕。
日本城市化程度高,东京都市圈人口密集,地震潜在破坏力更大。1923年关东大地震曾致14万人死亡,促使日本加强防震减灾投入,东京相关投入已超千亿美元。然而,地震科学预测仍局限在长期概率评估和短期预警,无法精确预测时间地点。当前技术仅能利用纵波与横波速度差,争取数秒避险时间,凸显人类对地下活动认知的不足。
日本学界持续呼吁政府提升防灾准备,但自然力量的不可控性使国民心理长期处于紧绷状态。频繁的小规模地震(年均1500次)不断提醒民众“大灾难”可能随时降临,这种矛盾心态成为日本社会面对地震威胁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