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039:第三品声闻缘觉菩萨之差别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20:2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9条评论
佛子行

佛子行:张老师,您讲的金刚经非常殊胜,能拥有您的文稿吗?我想打印出来仔细研读

2022-01-05
186xxxx9067

186xxxx9067:感谢感恩指导

2021-12-10
宿州的当弘

宿州的当弘:您说的是对的。因为我学的就是大乘佛法和我学的没太大区别👍。我是天台宗

2021-09-06
美朵儿在佛州

美朵儿在佛州:我想请问一个有点幼稚的问题,为什么佛祖只来世间一次呢?如果佛能够在世间多显现,不是能够加深世人对佛法的确信吗?耶也是就来了一次,这是为什么呢?

2020-12-23
美朵儿在佛州

美朵儿在佛州:关于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您揭开了我心中最大的困惑。这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少有一点相似的意思。

2020-12-22
美朵儿在佛州

美朵儿在佛州:我大儿子11岁,我跟他讲什么是灵魂,如何判断灵魂是否主宰自己,还是无意间已经把自己的灵魂出卖了。我跟他讲什么是自由,为什么要追求自由。给他一句话:“愿上天赐予你力量,去质疑你应该质疑的;赋予你勇气,去相信你可以相信的:并赐予你智慧,去分辨这两者。” 我两个儿子,每天读一遍心经。

2020-12-22
美朵儿在佛州

美朵儿在佛州:听您讲到要发菩提心,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别说看到众生的愚痴,就是看到自己的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深感无能为力。就算有救众生的心,哪有救众生的力呢?

2020-12-2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下面关于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差别的阐述主要引用华严经的经文和楞伽经的经文。我们主要的关注点是声闻乘和菩萨乘的差别,那么关于缘觉乘我们只是顺带提及。 下面我们来先引用华严经的经文,来看一下这个声闻乘的境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华严经云: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 解: 那么首先这段经文他是在说声闻乘的境界也不是容易得到的,是修“上品十善业道”得到的果报,那么这一点要先明了。 其次,这里经文中说声闻乘中人“以智慧修习”。那么这一点很关键,对我们理解金刚经帮助很大,你看金刚经中须菩提的提问“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中的“云何修行?”就是和这个“以智慧修习”相对应的。也即是,声闻乘中人修行的时候,关于佛法的见地是“从他闻声而解了”。但是呢,他们慧根不足,“从他闻声而解了”佛法的时候,他们容易着法相,因此他们“听闻”佛法后认为佛法的修行就是用分别意识心去对抗烦恼,也就是声闻乘所谓的“我用我的智慧去断我的烦恼”。所以这里的“以智慧修习”中的“智慧”指的是我们凡夫的“分别意识心”,也即是妄想,所以这里的“以智慧修习”中的“智慧”指的不是般若之“正智”。 所以我们在金刚经经名的释名部分已经给大家讲过了,金刚经的经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不是指“我用我的智慧去断我的烦恼”,原因就是这样理解非常容易堕入“我执”的隐秘圈套里出不来,也即是堕入这里所讲的声闻乘的境界里。 另外,这个声闻乘发心很狭隘,“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也就是声闻乘对于佛法的追求主要起因于他对于堕入“三界”的这种怖畏,他害怕三界中的烦恼,他追求清静,他对于佛法的追求并不是起因于他对于众生的慈悲心,他追求智慧上的提升并不是为了度化其他众生。所以华严经这里说声闻乘“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 所以之前几讲我们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讲发菩提心之悲智双运,原因就在于此,你先发不起慈悲心,慧根再不够,无法自悟,那么你“从他闻声而解了”时,喜欢强调用分别意识心去修行,也就是说,“从他闻声而解了”时,又容易着法相,喜欢调用“分别意识心”去修行,这样都容易走上声闻乘的修持路线。

2020-12-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下面我们接着讲华严经的下一段。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 解: 这一段就是讲“缘觉乘”的境界。首先,“缘觉乘”慧根非常的犀利,远非“声闻乘”可比。他们可以“不从他教”而“自觉悟”,有能力自悟“甚深因缘法”。 但是“缘觉乘”和“声闻乘”一样,也缺乏大慈大悲之心,对于佛法的追求缘于自悟自省,但自省之后又没有度化其他众生之心,这样他的智慧提升很快就止步于“缘觉乘”的境界,无缘一切智智。也即是“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 那么由于这个“缘觉乘”不是我们此次讲解金刚经重点关注的内容,所以我们对于“缘觉乘”就不作过多的阐述了。 我们看接下来这段关于菩萨乘的。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 解: 那么这一段描述的就是菩萨乘,也就是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的话,就可以最终成就那个金刚不坏之如来智慧。那么菩萨乘就是“悲先慧为主”、“悲智双运”,那么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我们也不作过多的解释了。 上面即是华严经里对“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描述。 我们下面再看一段楞伽经,看楞伽经里是怎么描述“声闻乘”的境界的。 楞伽经云: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

2020-12-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解: 你看楞伽经这里说的和华严经一致,声闻乘是自己“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所以声闻乘的境界,所有的所思所想,都是围绕着“自利”,自我解脱,缺少菩萨乘的于其他众生生起的大慈大悲心。 “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这一句是说,声闻乘不仅缺乏大悲心,他们的慧根也很低劣,不明白所有的正报依报,也即是我和我所处的这个外部世界,都是如来藏心一体呈现的现量幻境。他们不知道所有关于生死,涅槃这些分别意识心,本身都是妄想,本不真实。 “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这一句是说,声闻乘智慧上见地就不究竟,修行走错了路。他们强行用分别意识心令“诸根境界休息”,也就是楞伽经另一处经文所说的“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也即是声闻乘有个“我”和“我所”之对待,但他通过断掉见闻觉知的办法,把二者暂时隔离起来,从而得到暂时的清静。他们把这种用分别意识心强行关闭诸根休息带来的暂时清静境界,错误地当成是“涅槃”境界,并“住”在这种清静境界里不出来,他们不知道这个境界本身根本不是究竟涅槃,这个境界只是暂时的,是会坏失掉的。 “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这句是说,声闻乘完全不了解大乘的修持方法和境界。声闻乘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出在最初的那一念“无明”上,声闻乘通过他自己的 “断知”这种修行,根本就没有把阿赖耶识里所执藏的染污的种子转成净的种子。 也即是,如楞伽经另一处经文所说的,声闻乘“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也即是,声闻乘智慧见地上不究竟,他们不能通达大乘佛法之“法无我性”,他们堕在事物皆有各各自持之自性这样的“自共相”见解里,他们不知道所谓的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只不过是凡夫妄计事物皆有自性后生起了事物各各相异相待之“缘起”妄想,声闻乘由于于智慧见地上不究竟了彻,所以他们不能“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所以他们无法把真实的现量幻境上所起的虚妄转识打掉。他们只是从一种“转识”境界,变化为另一种更清静一点的“转识”境界而已,但这种清静境界只是暂时的,还会坏失掉,原因就是因为它并不是那个如金刚般坚固的真实真相,它仍是真相之上起的“转识”,虽然说它是清静境界,但它仍然是“转识”,将来仍然是要坏失掉的。

2020-12-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下面为了更好地对比大乘的修持入手处和声闻乘的修持入手处到底差别在什么地方,我们要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十二因缘法。 那么十二因缘法首先就是“无明缘行”,就是一念无明,心就会“动”起来,这个 “行”指的就是那个心“动”。 那么心“动”的意思又是什么呢?就是浑然天成一体的现量幻境上,突然起了妄想产生了“我”和“我所”之对待,或者说产生了“能”“所”之对待,比如能看和所看的对待、能听和所听的对待等等,也就是“真相”或者用金刚经里的语言“实相”之上,起了“业相”。 这时只是浑然天成一体的现量幻境上起了“我”和“我所”之对待,或者说起了“能”“所”之对待,这种对待产生后,前境里的各种事物“分别持”这种立体感还没有产生。这就是“无明缘行”。 那么关于这个“无明缘行”里面刚才我们解释时所用到的那个心“动”之“动”,我们再多说一点。 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个心之“动”指的是什么。你看比如说宗宝本《坛经》里有这么一句,注意啊,这里我们说是宗宝本有这么一句,我们为什么这么强调?《坛经》有两个本子,就好像《金刚经》有六个译本一样,《坛经》有两个本子,当然这两个本子不只是翻译的问题啦,因为这里不牵涉到翻译的问题,只不过是结集的形式不一样。 《坛经》除了宗宝本之外,另一个本子就是敦煌古本,那么我个人的一己之见,这个敦煌古本才是坛经的真实面目。我个人是非常反感坛经宗宝本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坛经宗宝本是宗宝这个僧人后来他把很多的资料汇集在一起结集而成的坛经,很多内容根本就不是坛经古本本身的内容,那么宗宝本对坛经的这个篡改也是非常厉害的。 那么这些是题外话,我们暂且不多说,我们还是回到我们所要引用的那句话,这句话来自宗宝本,坛经的敦煌古本是没有这句话的。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2020-12-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那么,这里,如果风没有吹,幡没有动,仁者眼前看到的是一个静止的幡,我请问你这时仁者的心是算“动”还是算“没动”呢? 这个“心动”,它指的是浑然天成一体的现量幻境上忽然起了“能看”和“所看”的那种对待的感觉,突然起了“能看”那种感觉。你觉得你看到了一个静止的幡在那里,其实你的心已经动了,原因就是因为你起了“能看”的感觉,起了“我”在看的感觉,眼前有个所看的幡。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心“动”,也就是“无名缘行”这个“行”指的就是心“动”,那么这个心“动”指的是什么一定要搞清楚。 只有你“无见而见”的时候,没有“能见”那种感觉而看见的时候,一切浑然天成一体现量幻境呈现的时候,那个时候你的心才没有“动”。 那么十二因缘,接下来就是“行缘识”。 也就是说,“我”和“我所”,或者说“能”“所”对待一产生,“根”“尘”之对待就产生了,“根”“尘”之对待一产生,就会生“识”,也即是“分别事识”。也即是以“业相”为基础又起了一层“转相”,产生各个事物“分别持”那种立体感了,产生了名和物相应的那种联系了,这就是“行缘识”。 “识缘名色”,“根尘识”一旦具备,就产生了“色受想行识”五蕴。色蕴就在这里被称为“色”,而后面那个“受想行识”四蕴并称为“名”。所以说这个“名色”指的就是五蕴。 “名色缘六入”,五蕴一旦起来,就会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 那么“六入”后面还有“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注意此处这个“爱缘取”之“取”,之前我们已经解释过了,此“取”不是指“伸手拿”,此“取”是指你被吸引,此“取”用英文来说是“inclination”,此“取”是指你有个倾向被吸引,比如夏天,空调房间里那个清清凉凉的大皮沙发对你很有吸引力,你这就是“取”。 “取缘有”,这个“有”指的是“有漏之业”,也就是你一旦生起“我”和“我所”之对待,你一旦于外境生“取”,这个时候就会造“有漏之业”,这个时候你这个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就不再清净了就会产生“有漏之业”。 “有缘生”,你只要产生“有漏之业”,你就会去受生,然后“生缘老死”。 那么这个“六入”后面这个十二因缘我们就不详细解释了,因为这不是我们这里所要关注的重点,我们讲十二因缘主要是为了解释这个声闻乘的境界和这个菩萨乘大乘的境界到底这个入手处差别在什么地方。

2020-11-2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那么声闻乘修行的时候不知道应该从源头的那一念“无明”上猛切一刀,当下惊醒。声闻乘不知道,应该把“无明缘行”所产生的那个“我”和“我所”的对待打掉,也即是应该把“我执”打掉才是根本。声闻乘不懂这个道理。声闻乘修来修去的境界都在“我”这个隐形圈套里面打转转,他都在给那个贼首“我”在打工,所以说声闻乘啊甚为可怜。 声闻乘由于“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这句话也是楞伽经的经文,是在另外一处描写声闻乘的,“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也就是说声闻乘他的无论是发心还是他的智慧都很低劣,他总是在妄想已经起来之后产生的那个相上做文章。他们不知道从十二因缘“无明缘行”那个妄想没有起处直接把妄想打掉,他不知道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的修持容易落在妄想已经起来之后那个相的表面上。 所以声闻乘的修持大概应该就是从“六入”下的手。就如前面楞伽经经文所说的,“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 也就是说声闻乘,他们用他们这个分别意识心,强行把六入“关闭”,从而让转识生起一种清静的境界,声闻乘把这种转识造出来的暂时的清静境界当作涅槃,住在里面。 声闻乘这时不自知,这种境界只是如楞伽经另外一处经文所描述的“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的境界,也就是他们只是强行关闭六入,从而让烦恼不起。但是,能与烦恼源相呼应的那个妄想习气一点也没有断一点也没有转。所以只要他们一涉入人事,他们的心马上就会又乱起来。 世尊在大般涅槃经里就称声闻乘这种对抗烦恼的笨办法为“畏虎堕丼”,也就是说声闻乘害怕“烦恼”这个老虎,他害怕“烦恼”这个老虎,可是他又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根本地把烦恼给转化掉,所以他们自己就强行把这个“六入”关闭,就等同于找个枯井自己躲起来。那这种情况下烦恼是不起了,但这种状态哪还有任何自在可言?所以说世尊在大般涅槃经里说声闻乘这种境界就是“畏虎堕丼”。 所以说阿罗汉又被禅宗称为“担板汉”,只能出世,无法入世。所以我们说金刚经第一品它是有深意的。你看世尊在金刚经第一品的描述里多活泼多自在。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该“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就“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该吃饭就吃饭,吃完饭就自己“收衣钵”,然后自己洗脚,然后自己“敷座而坐。”

2020-11-2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由于大乘的修持是从根本“无明”上直切一刀,把“我执”打掉,把那个“贼首”斩首,所以大乘人“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出世中有入世,入世中有出世,所以没有分别障碍,没有什么分别妨碍。 世尊不拒绝任何人事,但行住坐卧无不都在楞严大定中,丝毫烦恼不起。就如坛经里所说“动中有净”。 所以金刚经第一品就已经在说大法了。告诉你大乘就是大自在,声闻乘那种“畏虎堕丼”的境界不是。 而我也相信,须菩提一定也是看出了世尊日常起居的那种自如和自在,觉察出了世尊的境界实在与他这个阿罗汉的声闻乘境界不同,所以他才心生向往,然后“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向世尊提出了那个我们研学金刚经的人都耳熟能详的问题: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因为须菩提想,我是阿罗汉,我住在“静”的境界里,注意啊,这里是安静那个“静”,不是净水器那个“净”。须菩提想,我所住这个“静”的境界,是“以智慧修习”得来的,也即是,我是调用分别意识心,强行关闭六入,令“诸根境界休息”,才能得以安住在这个静的境界。须菩提想,总结来说,我是靠这样的方法降伏我自己的心的。我以前以为这种状态就是涅槃,现在随着见闻的增广,我知道了这个境界不是究竟涅槃。因为楞严经里世尊曾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所以须菩提就想,像金刚经第一品所描述的,世尊不拒绝一切人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但行住坐卧都好像一心不乱,好像无时无刻不在清净中。世尊究竟是住在什么境界里呢?也没见世尊强行关闭六入,令“诸根境界休息”,世尊是怎么修行的呢?总结一句,世尊是怎么降伏他自己的心的呢? 须菩提有这些疑问,而这时他已经听说只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才能成就如来智慧,而如来智慧就如金刚经第一品所描述的世尊的起居,那是真正的大自在。不像他这个阿罗汉的“静”的境界,如“畏虎堕丼”。 这个时候须菩提他就升起了对大乘的向往,但他又想知道一旦他放弃了声闻乘的境界以及修持方法,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去行菩萨乘,那么在这条新的道路上,“我该住在什么境界上呢?我该怎么修行呢?总的来说我该怎么降伏我自己的心呢?” 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形下,须菩提就提出了那个问题。 所以说,须菩提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和金刚经第一品所描述的大乘人或者世尊那种大自在是绝对有关联的。

2020-11-21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