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2024精讲课】第13章 第2节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 事件

主播: 旷世助考
最近更新: 2025-06-12时长: 30:30
执业药师|高端课|综合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 中药副作用发生机制

#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流程

# 毒性中药中毒救治原则

# 中药过敏反应类型

# 停药后遗留生物学效应

# 遗传因素致特异质反应

# 药物精神生理依赖性表现

# 中药致癌致突变风险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分类与机制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副作用源于药物多效性,如大黄导致腹泻;毒性反应与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相关,如乌头类中毒需控制剂量。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哮喘甚至休克,常见于五味子、中药注射剂等。后遗效应指停药后持续反应,如关木通肾损害不可逆,小金丸过敏反应可逆。
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流程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由国家和省级机构组成。新药监测期内需报告所有不良反应,进口药五年内全报。医疗机构需逐级定期上报,严重事件可越级报告,15个工作日内完成。报告需包含因果关系评估,分六类(肯定、很可能、可能等),依据用药时序、重复验证及文献支持判断。
毒性反应与救治原则
毒性中药如朱砂、雄黄含重金属,长期服用导致蓄积中毒。乌头类中毒需控制剂量,救治以解毒、维持生命体征为主。临床使用需注意辩证准确,避免配伍禁忌,减少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风险。
过敏反应与特殊机制
过敏反应常见皮肤症状(荨麻疹、药疹)及严重过敏休克,需立即停药并急救。特异质反应与遗传相关,如蚕豆病由酶缺乏引起。药物依赖性涉及精神依赖(焦虑)和生理依赖(成瘾),与长期用药相关。致癌致畸风险存在于含黄樟脑成分的中药,需警惕长期接触。
临床使用相关因素
药物品种、炮制工艺、贮存条件及患者生理差异(年龄、性别、遗传)均影响不良反应发生。临床需关注剂量疗程合理性,避免辩证错误或配伍失当,尤其对肝肾功能异常者需调整用药方案。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