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卢女士一家在山西旅游期间,孩子将一块带有定位功能的儿童手表遗落在高铁上。通过追踪定位,发现手表被误送至大同某垃圾中转站,混入八吨垃圾中。当地两名环卫工人顶着高温,耗时四个多小时翻找垃圾,最终成功寻回。此事被媒体报道为“暖心故事”,但引发公众对公共资源合理分配的争议。
网友质疑,儿童手表本身价值有限,而高温翻找垃圾环卫工的人力成本、垃圾处理延误及劳动强度远超物品价值。尽管城管部门回应“群众需求必应”,但舆论认为公共资源需优先用于更广泛的民生需求,同时需评估群众需求合理性,避免过度消耗。
事件还凸显环卫工人权益保障问题。高温作业劳动强度大,翻找垃圾属额外任务,但其额外劳动报酬未明确提及。卢女士虽主动发红包被拒,但单位保障机制仍需完善。管理部门需在暖心服务与资源效率间寻求平衡,建立可持续的协作模式,确保公共服务既人性化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