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粹迫害犹太人的黑暗年代,上海以开放的胸怀成为犹太难民的"东方避风港"。当时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秉持人道精神,签发2000多份"生命签证",帮助犹太难民逃离欧洲。这些身无分文的逃亡者通过不同渠道辗转至上海,在"孤岛时期"的特殊环境下获得庇护。
犹太难民与同样饱受战火困扰的上海市民守望相助。他们在提兰桥地区建立聚居街区,开设咖啡馆、诊所等场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维也纳"。美国犹太后裔布瑞恩寻访父亲出生地时感慨,正是中国人的善意让家族得以延续。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保存了1万多件历史见证物,包括象征难民生活痕迹的玩具独轮车。馆长陈简特别提及奥地利犹太医生罗森特等故事,强调中犹人民同为法西斯受害者,共同书写了抵抗暴力的文明篇章。
这段历史为现代国际关系史增添了温情的注脚。从战时庇护所到如今的"世界会客厅",上海用包容精神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镌刻下"东方诺亚方舟"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