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等关键难题提供了新路径。研究通过开发新型功能化聚合物材料,在分子层面整合两种功能团,实现了固态电解质材料创新,使其兼具高效率离子传输和主动界面调控能力,显著提升了离子传输效率。
针对电极材料体积变化导致的固固界面接触不良问题,团队设计的一体化柔性电池可承受两万次弯折,有效适应电极体积变化,为解决界面阻抗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一突破为固态锂电池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同时因聚合物材料与现有锂电生产工艺高度兼容,有望降低商业化进程加速方案的实施成本。
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的技术路径,理论上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并消除燃爆风险,尤其适用于对安全性和轻量化需求迫切的新兴领域,如柔性电池应用拓展至可穿戴设备、低空飞行器等场景。尽管当前成本仍高于传统电池,但其在储能产业技术革新中的战略价值显著,或将在细分市场率先实现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