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茨·哈勃因合成氨技术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其争议源于他在一战期间研发化学武器。19世纪末,氮元素农业危机促使科学家探索空气固氮技术。哈勃通过催化剂合成技术突破合成氨工业化生产,推动德国农业增产,粮食产量显著提升。
一战爆发后,哈勃转向化学武器战场危害研究,主导毒气战争罪行的研发,包括绿气、光气弹和介子毒气。这些毒气导致大量士兵痛苦死亡,其妻子因反对其行为自杀。尽管战后被列为战犯,诺贝尔化学奖争议未阻其获奖,瑞典皇家科学院仍肯定其科学贡献。
哈勃的合成氨工业应用与化学武器研发体现了科学双刃剑效应。他晚年遭遇纳粹毒气屠杀,其发明的毒气被用于迫害犹太人,最终自身逃亡中去世。这一历史案例凸显科学伦理的重要性,强调科学家需以道德为底线,避免技术滥用成为社会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