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经历质量提升阶段,已从低端商品转向优质制造,部分领域超越国际标准。当前舆论过度聚焦假货问题,可能形成对中国制造形象的高级黑,忽视其整体质量的进步。职业打假人的牟利行为被指出存在滥用私权现象,通过夸大企业小失误制造舆情,迫使企业支付超额赔偿,损害营商环境优化改善的成果。
随着中国制造业升级,315打假的历史使命发生转变。过去针对制造业的打假行动需重新审视,避免因个别问题否定行业整体形象,如乳业历史教训所示。当前消费者保护重点应转向金融领域服务监管,聚焦投资者保护问题,如断头贷、超高利息等金融服务乱象,需加强违规处罚而非仅整改。
职业打假人群体式微,反映出营商环境的改变。私权牟利型打假被批判为损害企业利益,公权力需主导打假方向。金融服务消费者保护成为新焦点,应严格规范中介机构服务(如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明确投资者作为金融服务消费者的权益,推动金融领域假一罚三等实质性惩戒措施落地。
中国制造需平衡质量宣传与问题整改,避免因历史阶段假货问题被恶意放大。国际竞争环境下,需警惕借打假抹黑中国制造的行为,同时正视现存假货问题,但更应强调优质制造的主流趋势,维护行业整体声誉与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