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快递空包诈骗案件频发,上海韵达货运因涉嫌违规被立案调查。此类诈骗通过伪造订单、邮寄空包或违禁品实施,暴露出快递公司责任漏洞,包括协议客户管理缺失和实名收寄制度争议。有关部门要求快递企业强化网点监控,加强快递员资质核查,但实名制与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存在矛盾,过度实名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电商平台数据监管同样面临挑战,用户行为习惯等敏感数据在电商与快递公司间流转,实名信息若被滥用可能引发安全问题。部分专家建议借鉴欧洲经验,推动网络虚拟身份应用,替代统一实名制,降低隐私风险。同时需明确企业法律责任界定,避免快递公司在诈骗案件中随意免责。
对比国际案例,迪拜通过跨境验证码拦截措施限制诈骗通信,如屏蔽国际验证码、限制免费网络通话功能。而国内因缺乏虚拟身份分层机制,诈骗防控难度增加。美国采用多号码匿名体系(社保、驾照等独立编号),与国内单一身份证号统管模式形成对比。分析认为,实名制需平衡信息透明与隐私保护,推动快递公司责任落实,方能有效遏制空包诈骗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