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启动对半导体进口的国家安全调查,涵盖传统制程芯片、尖端芯片及相关制造设备的进口。此次调查与科技产品关税豁免政策同步推进,旨在通过审查进口芯片的供应链布局,强化对全球芯片市场的控制。美国以“最大价值地”作为原产地认证标准,试图将芯片产能转移至国内,而中国则以“流片地”认证规则应对,双方在芯片产业链调整中形成博弈。
中国在传统制程芯片领域具备设备成本优势,大量低价芯片通过电子产品出口进入美国市场。但美国此次调查可能对含芯片电子产品出口施加关税限制,迫使企业重新评估代工模式。若芯片代工企业未在美国设厂,其产品可能面临额外关税,导致中国芯片代工企业股价下跌,产业链进一步分化。
美国政策意图推动半导体企业回流本土,同时限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例如,通过原产地认证差异,美国可对非本土生产的芯片施加关税压力。这一策略不仅影响高端芯片技术封锁,还波及传统制程芯片市场,导致全球芯片供应链波动。市场反应方面,中国芯片代工企业及电子产品出口面临不确定性,部分企业已采取囤货策略应对潜在风险。
此次芯片调查标志着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升级。美国通过关税政策和供应链审查施压,中国则需突破技术壁垒并巩固传统制程芯片优势。未来,芯片产业链调整将直接影响企业布局与市场格局,双方博弈结果或决定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长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