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人机工程知识框架
课程围绕安全人机工程展开,涵盖人、机、人机系统及环境条件四部分,重点解析人体生理特性与心理特性、机械特性、人机功能分配原则及人机系统可靠度计算方法。
人体生理特性与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人体生理特性包括尺度参数、动态参数、生理参数和生物力学参数,其中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为核心考点。劳动强度分为四级(轻、中、重、过重),通过劳动强度指数(I)划分,涉及能量代谢类型分析(基础、安静、活动代谢)。WBGT指数和接触时间率用于评价作业环境热负荷,采暖温度随劳动强度等级递减。
机械特性与人机功能分配原则
机械特性强调可靠性和功能分配,要求明确人机功能分配原则中适宜人工或机械操作的场景。此部分为必考内容,需结合机械特性核心考点(如冗余系统、串联/并联系统)掌握功能分配逻辑。
人机系统类型与可靠度计算方法
人机系统按自动化程度划分为人工操作、半自动、全自动系统,其安全性取决于人机协同能力。可靠度计算涉及串联、并联及冗余系统,高频考点为两人并联作业的可靠度计算,需掌握异常状态下的人机系统可靠度评估。
环境条件对人机系统的影响
环境条件包括光照和色彩要素,其中照明条件为高频考点。光照影响作业安全效率,色彩环境通过视觉感知间接作用,两者均需结合人体特性参数分类解析进行优化,以提升人机系统环境条件适应性。
劳动心理状态与职业劳动描述
心理特性与劳动心理状态研究相关,涉及疲劳定义、解除措施及轮班作业影响。职业劳动描述(如锯木、搬运)与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对应,需通过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判断作业强度等级及典型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