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沿岸聚集了不同身份的居民群体,形成独特的“外滩居民社会缩影”。弄堂小业主、河滨大楼干部、药厂职员等群体虽共处一隅,却维持着互不深究的疏离状态,展现出特殊年代锤炼出的生存智慧。
1970年代至1989年,外滩因“外滩情侣防汛墙景观”成为全国焦点。数以万计的情侣沿黄浦江畔密集驻留,形成绵延千米的“防汛墙”,其当众亲热的场景成为压抑时代的情感宣泄窗口。外国记者与政要将此奇观视为“租界遗韵”,与上海历史传奇产生微妙联结。
“上海工人纠察执法”与情侣的对抗构成鲜明冲突,纠察队的呵斥与情侣的坚持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观念碰撞。与此同时,外滩成为“上海青少年情感启蒙”的隐秘课堂,少年们通过观察情侣互动填补了文化禁闭导致的情感认知空白,外滩被戏称为超越12个官方频道的“第13频道”。
从1930年代外滩公园的约会传统,到1970年代后“防汛墙景观”的爆发,这片江岸承载了上海市民的情感变迁史。无论是“甘肃饥荒返沪青年”的生存挣扎,还是恋人们对抗规训的集体勇气,均成为外滩宿命交织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