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谁能唤醒中国人,马相伯的神父之路。

最近更新: 4天前时长: 03:07
那些你不知道的上海冷知识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出生于天主教家庭的马相伯,5岁就开始去私塾读书,一直读到12岁,他突然觉得期待外面的世界,强烈的求知欲让他更加坚信,私塾里学习的知识只是片面的。
  • 12岁(1851)那年,在父母不知的情况下,他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兜里揣着几个铜钱,花了十一天,来到上海。进入天主教耶稣会开设在上海徐家汇的依钠爵公学读书(也称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前身)。其间,他学习勤奋,对自然科学与数学尤感兴趣,深得意大利籍教习晁德莅的欣赏。
  • 马相伯是依纳爵公学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神学院学习。
  • 1858年,18岁的马相伯已经精通英文、法文和拉丁文等语言,法国的驻上海领事馆得知他这个人之后,立即邀请他去领事馆当翻译,当时许多人都羡慕他能够得到这份工作,但是马相伯却说:“我学法语,是为中国人用的”,并以此推掉了这份工作,当时他的理想是做神父传教,唤醒中国人。
  • 1869年(31岁)马相伯获神学博士授职司铎(神父),开始传教。
  • 马相伯在1872~1874年接替晁德莅任依纳爵公学第三任理学(校长),也是首任中国籍理学。当时校舍很简陋。他强调学习传统国学(经史子集),也允许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引起了耶稣会的不满。
  • 不要把马相伯生活的年代想象成现在的徐家汇和徐汇中学,当时的学校就是老教堂西边的几间教室。学校校门,就是教堂的围墙门。
  • 不久马相伯被免去校长一职,被调往教堂,任耶稣会编撰,翻译外国著作。然而,马相伯翻译的《数理大全》,却因不是宗教书籍,未能获会长批准出版。这让马相伯十分愤怒。
  • 光绪二年(1876)徐州发生了水灾,马相伯从他的大哥处筹措了两千两百两白银准备赈灾。这一做法被教会知道后,竟然说他擅自动用了钱物,触犯了"教规",被关押“幽禁”反省。
  • 已37岁的马相伯愤然辞去了教会的职务,脱离了耶稣会。离开了生活学习了25年的徐家汇。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