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的本质源于自然秩序,其核心在于通过满足生存需求来维持生命。个体为保存自身,需将自爱置于其他情感之上,同时延伸至关怀帮助自身生存的人。这种自爱不同于自私,前者表现为温和与满足,后者则滋生偏执与妒忌,本质差异决定个体善恶倾向。
儿童早期对如母或照料者的爱源自无意识本能,表现为本能式依恋。随着成长,他们通过他人行为(有益或有害)将本能转化为明确情感,形成爱憎分明的态度。当儿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意义后,可能因过度自我中心产生傲慢、欺骗等负面特质,需通过引导防止其堕落。
社会毒害与个体欲求的膨胀加剧人性恶化的风险。少欲求者易保持善良,而多欲求者易受偏见驱使,需采取措施遏制堕落趋势。人的自我认知分为两阶段:童年时通过肉体存在研究自身与事物关系,成年后则以精神存在为基础,探究自身与他人的联系,贯穿一生完成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