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百零三回通过甲羽村与道士的对话,引出“来自有地,去自有方”的佛理,与大觉寺“无去来处”匾额的禅意形成呼应。文中提及大觉寺历史渊源,包括康熙年间雍亲王修缮寺庙、嘉陵禅师任住持并栽植玉兰,以及乾隆重修后增建的白塔与松柏抱塔景观。原文中“古松”等细节暗指顺治帝曾在此修炼的传说,而松柏抱塔的现状则揭示历史遗存与自然更迭的交织。
大觉寺无去来处匾额源自佛经思想,强调“诸法不动”的随缘境界。这一概念在《红楼梦》后四十回反复出现,如真如福地对联“假去真来真胜假”和宝玉与和尚关于“来处来,去处去”的对话,均映射大觉寺佛理内涵。作者通过多重隐喻,暗示大觉寺与顺治帝的关联,并借嘉陵禅师影射历史人物。
赖小伟重评石头记指出,文中对大觉寺松柏抱塔景观、乾隆重修细节的描写,以及后四十回真伪争议的线索,均支持后四十回部分为原作者真迹的观点。此外,大觉寺作为佛家圣地,其“无去来处”的哲学思想贯穿全书,与太虚幻境的虚实辩证形成深层呼应,强化了《红楼梦》的宗教与历史叙事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