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5. 女人们的友谊:群体关系中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所属专辑: 盘大盘小
主播: 盘大盘小
最近更新: 2025-01-10时长: 47:14
盘大盘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你好呀!

这一期节目我们梳理一下友谊背后,那套属于我们的社交逻辑。

00:17 一个社会实验

英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场景设定颇有点儿像一场真人秀。他们让两群10-11岁的孩子住进两个独立的别墅,没有大人的监管。一个别墅住的是10个男孩,另一个则是10个女孩。实验的目的是看看在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和社交状况会如何发展。独立能力,结果嘛,毫不意外:女孩们稳稳地赢了。第一天中午,她们就已经分工合作,做出了一顿像模像样的午餐。再看男孩们,前两天基本靠零食和糖果苟延残喘,直到第三天,实在饿得不行了,才有两个男孩“发誓”要下厨。接着,厨房就成了战场,鸡飞狗跳的“烹饪大作战”上演了,但好歹最后搞出了一顿能吃的东西。这个实验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一个结论:男孩需要行为和精神上的意义感,而女孩则更依赖群体关系带来的安全感

由这个实验结果出发,我们就有了这场对话,来对自己“友情”背后的社交逻辑作以梳理。

如果如实验结果所说,对女孩来讲,群体关系带来的安全感是我们本能地在友情中需要被满足的底层需求,那么对我们俩来说,群体关系带来的安全感到底代表什么呢?

07:53 Annie觉得和爱美、喜欢情感交流一样,寻求群体安全感应该是刻在很多女生的基因里与生俱来的。这也许是为什么往往女生的友谊比男生的友谊更微妙复杂的原因之一。因为追求这份在群体中的安全感,会把朋友的关系排序更靠前,所以反而容易把它复杂化。很多女生可能都在青春时期经历过因为友谊的得失而情绪起起落落。但是高中的时候班主任说:“人一辈子能有一个知己就已经难得又幸运了。“这句话在后来慢慢缓解了Annie一些群体社交中的焦虑感。

10:08 而对Ziyao来说,群体关系的安全感则来自于“亲密”和“边界感”的平衡。若是因为追求和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而打破了彼此的边界感,反而会带来社交压力而反向把自己推向社交自闭。往往在“要走得多近”和“保持怎样的距离才舒服”的动态平衡之中,新的友情就会建立。

11:27 跟Ziyao相比,Annie新的友情建立起来的过程,往往会更加开放。像Annie这样的人,会从一开始对进入生活的新人保持包容的心态,相识便约等于拥有一个新的朋友。但是新认识的人会因为时间、距离而慢慢淡出彼此的生活,在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一个固定又动态的朋友圈就形成了。

像Ziyao这种人则会在一开始抱有“筛选”新人进入自己内心小圈子的心态。所谓小圈子,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圈子”里面的人是可以高度信任且依赖的人。信任感是要建立在时间之上的,时间对友情的考验并不比其他任何一种感情要少,在时间和共同经历的催化下,新的友情会建立,以及慢慢被归档入最亲近的那个心理圈层。

“朋友”的定义是多元的,我们无非从一个所谓的“朋友”身上得到利益价值或情绪价值。在这点上,Annie和Ziyao一致地认为对我们来说,情绪价值是我们的核心诉求。

14:32 我们又怎么定义朋友带来的情绪价值呢?

1. 彼此陪伴可以提供情绪价值。“搭子”类朋友就是在此发光发热的。女孩子上学的时候就需要各种“搭子”,去食堂吃饭需要食堂搭子,课间厕所需要厕所搭子;长大了也需要逛街搭子、探店搭子、吐槽搭子。有了这个伴,生活中的那些小事似乎都多了一些乐趣。

2. 一起开心也可以提供情绪价值。跟那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一起,快乐是可以放大的。与单纯找个人陪相比,能玩到一起的朋友可以在一个兴趣爱好上交流经验填补资源或者信息上的不足,一起上山下海收获多巴胺内啡肽,让快乐加倍绽放。

3. 除了高光瞬间,能在一起经历低潮也可以提供情绪价值。被同事欺负了、被老板骂了、被渣男伤害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找人吐槽收获情绪价值的瞬间。

18:44 怎么定义“塑料”感十足的“友谊”呢?在上面这几种可以供给情绪价值的场景中,只能同甘享乐而不能承受彼此低潮的关系,或者只用来吐槽当情绪垃圾桶,而有好事的时候却不懂得分享的关系,都不是健康的友谊,这就是所谓的充满塑料味道的朋友了。

聊到这就要说说INFJ吸引来的那群喜欢吐槽的朋友们。无法系统分析这背后的原因,但只是根据一手观察信息,容易被人抓来当情绪垃圾桶的我们,身上无非有这样几个特点:

喜欢说教就容易引来喜欢诉苦的朋友。Annie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不仅喜欢自己盘事情还喜欢帮人盘事情,在向人说教、输出价值观之中其实自己也收获了所需要的情绪价值。一个喜欢诉苦,一个喜欢说教,这样的搭配倒是可以彼此安慰到。

喜欢听故事就容易引来喜欢分享八卦的朋友。Ziyao或许是这个特点也容易被人当成倾诉对象。对别人的故事感兴趣,一旦开头就由着好奇心探寻下去,从中满足了好奇心也满足了当一个倾听者的情绪价值。

在我俩的事例当中,我们都曾是别人优秀的倾听者,让对方感到“被听到”,这个吐槽就完美闭环,给双方带来了满满的情绪价值。

但当然也有被困扰的时候。毕竟再喜欢说教、听八卦,也有我们可以供给的情绪价值被掏空而供需不对等的时候。现在的我们更多是反思在这个吐槽与倾听的看似暖心的闭环之中,但凡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架到了高处,把自己当成正义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亦或是强求自己一定要给拥有困难的朋友出一个解决方案,我们给的,与对方需要的,就不再对等了。

期望单单靠聊天就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大概是理想主义者单薄的心愿。与其无穷尽地听朋友吐槽,陷入聊不通也解决不了的困境,还不如就安静做个听众,听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需要暂停的时候,就先关闭这个情绪价值的供给。或者更有效的方法,也许是带着处在低落情绪中的朋友出去玩,能做开心的事就不要讲太多的话复盘我们并不能替他人解决的困局。

于是在聊天的最后,回归到最开始那个实验的结果,或许在人性本初,对于女性来讲,获取群体关系中的安全感是建立友谊的初衷也是羁绊。而经历过一些或塑料或真诚的友谊的建立或是消亡之后,我们也发觉了,建立一个健康的、双向的情绪价值产生的机制,或许才能带来高质量的友情。单单为了追逐群体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在牺牲自我的感受的代价上,去维系的那些关系,是廉价的,也是短暂的。那还不如省下时间来,去跟值得的人,一起经历开心的事,一起收获高质量的情绪价值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