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近期以俄乌冲突为由,宣布对中国12家企业实施制裁。中国外交部明确回应,欧盟无权干涉中俄正常经贸合作,并指出其制裁逻辑存在双重标准。中方强调,中国并非俄乌冲突参与方,也未向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支持,而欧盟自身仍与俄罗斯保持能源、化肥等领域的贸易往来,其所谓“制裁”缺乏道义基础。
针对荷兰政府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中国分部的行为,中国采取三方面反制措施。首先,通过法律手段宣布荷兰决定无效,明确安世中国区独立运营受中国法律管辖。其次,实施精准出口管制,限制车用芯片供应,直接影响欧盟汽车产业生产链。数据显示,安世东莞工厂供应全球70%车用控制芯片,断供将导致大众、现代等车企数周内停产。最后,启动人民币结算系统,推动金融体系自主化,并转移部分生产线,削弱欧盟在半导体领域的影响力。
欧盟对俄制裁暴露出内部矛盾。尽管已实施19轮制裁,但2024年欧俄贸易额仍达675亿欧元,能源与原材料进口依赖未根本改变。欧盟一方面要求中国断绝与俄正常贸易,另一方面维持自身利益,被中方批为“双标”。此外,中欧经济深度融合,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7858亿欧元,德国汽车、法国奢侈品等行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若欧盟持续追随美国对华施压,将面临供应链断裂和产业损失风险。
分析指出,欧盟制裁决策受美国幕后操纵,战略自主性名存实亡。安世半导体事件中,荷兰行动被曝受美方压力驱动。中国外交部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权益,并警告欧盟勿成中美博弈牺牲品。当前局势表明,掌握核心技术自主权与完善反制机制是应对国际博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