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举办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引发广泛讨论。比赛中,机器人表现出步态不稳、续航不足等问题,部分机型甚至出现头部脱落等基础设计缺陷,暴露了机器人运动性能瓶颈。赛事主办方强调,此类活动旨在测试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下的实时响应能力,而非单纯展示表演性功能,体现了机器人技术测试价值的核心目标。
围绕机器人产业估值争议,嘉宾指出当前市场存在机器人投资泡沫风险,部分企业缺乏明确的复杂场景应用需求支撑。例如语数机器人通过春晚营销成功打开娱乐市场,但其量产机型价格仍高达数十万元,难以满足家庭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消费前景。产业上游面临零部件标准化难题,定制化需求导致机器人硬件量产难题突出,制约商业化进程。
关于人形机器人结构争议,讨论聚焦形态设计的必要性。部分观点认为仿生结构可适配人类生活环境,但需解决散热、避震等机器人续航技术突破;另一些则主张功能优先,例如服务场景可简化头部设计。技术路径上,仿生肌腱与电驱系统的探索反映了机器人产业革新方向,而智能模块的机器人交互功能优化被视为提升实用性的关键。
未来展望中,嘉宾提出机器人应聚焦危险作业等人类难以胜任的领域,而非单纯取代人力。高工研究院预测,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B端规模或达14万台,但需突破能源密度、算法适配等技术革命节点。马斯克“火星开发”愿景则提示了极端环境下的技术验证路径,为产业发展提供差异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