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过“多闻恕穷,不若守于中”强调执着于“有”会引发冲突,而“守于中”的虚空状态能化解对立。以棍子平衡持握为喻,说明“中”即中空虚空,是包容万物、消弭纷争的关键。这种无立场的智慧被称为“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接近无我境界,但并非否定原则,而是顺应变化。
第六章提出“古神不死,是为玄牝”,古神象征道的虚空本质,因其深藏虚无、因应无穷而永恒不灭。道教将其与人体丹田关联,认为通过修炼可接通宇宙能量,形成稳固的生命根基。玄牝被喻为天地根源,如同母体产道,道通过此虚空门户创生万物,体现绵绵不绝的创生性。
“绵绵兮若存,用之不勤”进一步阐释道的持续性与无形力量。如同情感缠绵难断,道与生命始终交融,其能量源(道之体)虚空却蕴含万有,虽不可见却能生万法。这种特性呼应《心经》“不垢不净”的性灵本质,揭示五蕴皆空时与道合一的解脱可能。最终,道之体用关系展现为“无中生有”的永恒循环,构成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