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神创论(即神造世界)始终未能占据主流地位。老子提出的“道”概念,打破了神创论的框架。道被定义为超越神的存在,处于神之先,直接消解了神作为万物本源的地位,形成中国文化对神创论的天然排斥。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首次尝试描述“道”的样态。他通过“道充而用之或不盈”的比喻,强调道体虽虚空(道体虚空特性),但其作用无穷尽(道用不盈满原则)。帛书版写作“道中”,以器皿意象更直观表现虚空深邃的特质,而通行本“充”字易引发动态用法的误读,两者差异反映版本演变对核心思想的影响。
从道的虚空特性可推导出“不求全”的处世哲学。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直接关联道用不盈满原则,主张接纳缺陷的常道观。文本中“渊兮似万物之宗”一句,“渊”既指万物渊源哲学内涵,也暗含历史纵深性,但部分学者认为此句与其他章节存在重复,可能影响文意连贯性。
老子用“道”概括超越现象经验的形而上概念,面临语言表达的天然局限。帛书版与通行本(通行本充字争议)的用字差异,进一步凸显通过有限文字传递无限哲思的难度。解读需回归原文语境,避免单一执意对核心思想的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