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强调天地与圣人遵循“无为无造”的自然法则,不带主观偏爱或私心。这里的“不仁”并非冷漠,而是指一视同仁,避免人为干预,让万物与百姓自相治理。
“刍狗”是祭祀用的草扎替代品,象征登场与退场的自然循环。老子借此隐喻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而非贬低百姓价值。结合后文“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的比喻,说明虚空的中空状态(守中)能实现“动而欲出”的无穷功用,呼应道家“虚而不屈”的核心思想。
文中通过“正言若反”的语言特点,如“大仁不仁”“至仁无亲”,揭示道家哲学的辩证逻辑。老子批判将“刍狗”误解为用完即弃的观点,强调“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主张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体现“天道无亲恒与善仁”的终极关怀。
最后,庄子对“刍狗”的延伸解读进一步阐发了道家“事来则应,过去不留”的心境,说明圣人“心无所住”的虚空态,与老子“守中”思想一脉相承,共同构成道家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