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居其实而不居其滑”,强调“居其实守本真”的重要性,认为质朴无华守本心是修身的根基,而华而不实逐表象则是舍本逐末的表现。庄子进一步深化这一思想,主张“贵身思想重修身”,将个人修养视为“道生一为本源”的根基,治国安邦只是修身之后的余力。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拜金主义逐名利的现象,将金钱、名誉等工具异化为人生目标。这种追逐导致非黑即白极端化思维,例如批判拜金主义时易陷入全盘否定金钱的误区。老子的思想提醒人们避免被外物牵引,回归本真,警惕可欲社会乱本心的陷阱,如过度刺激消费欲望导致浮躁与迷失。
统治者若推崇“难得之货”,会引发上行下效引纷争,民众因争夺稀缺资源而失去本心。老子主张“不羡可欲”,减少对外在欲望的显露,通过关闭欲望之门(如塞席对毕齐门)使民心不乱。这种思想常被误解为“愚民”,实则是引导人们重本息末,避免虚无主义失根本的危机。
最后,老子强调“使命不争”,唯有守住本心、减少外求,才能回归自然与道的方向。过度追逐表象的三(如名利、形式)而忽略道与一的源头,终将迷失自我。这种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在多欲时代保持清醒、避免极端化思维具有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