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传位决策引发危机
周桓王十九年,郑庄公临终前因偏爱才智超群的次子郑突,意图废嫡立庶,但遭上卿债主反对。债主认为世子郑乎作为嫡长子名正言顺,且深得民心。郑庄公担忧郑突野心难抑,遂将其流放宋国,并预言郑国将乱。
宋国介入与郑突夺权谋划
郑突流亡宋国后,借助母族雍氏家族与宋庄公密谋夺位。宋庄公以军事威胁(南宫长安率军)及扣押债主为筹码,逼迫郑国臣僚支持郑突。债主被迫妥协,假称宋国欲伐郑,联合高渠弥等大夫发动政变,迫使郑昭公(世子郑乎)退位逃亡卫国。
政变实施与权力更迭
债主通过伪造联名上书、府邸埋伏甲士等手段施压众臣,拥立郑突(郑厉公)即位。为稳固局势,债主兑现对宋国的承诺,包括割让城池、联姻(嫁女于雍氏之子庸究)及财物进贡。郑厉公上位后,债主仍掌实权,但雍氏势力渗透郑国朝堂,埋下隐患。
后续局势与历史影响
郑昭公流亡标志郑国进入君位动荡期,宋国借干预内政扩大影响力,而债主从忠臣转向权臣的角色转变,凸显政治博弈的复杂性。郑厉公能否稳定政权,成为后续历史的关键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