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但现实中常受金钱、情感、规则等牵绊。东西方对自由的诠释既有共性,如对世俗的轻视和对自然的向往,也存在差异。李白、苏轼、裴多菲等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由的渴望,而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中提出“无害他人”的自由边界,强调社会性限制的必然性。这种理论化的自由观虽严谨,却缺乏庄子思想中的诗意与超脱。
庄子主张通过“无己”实现绝对自由,即忘掉自我、功名与外物界限,使精神回归自然安宁的状态。《逍遥游》以鲲鹏寓言揭示“小大之辩”,指出无论小年大年、御风而行者,皆因“有所待”而受限。唯有突破物我界限,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之境,才能达到逍遥游的至高境界。
庄子自由观强调精神世界的独立性,反对社会规则对个体的约束。他提出“无用之用”的辩证思想,主张摆脱功利性价值判断,以超然态度面对世俗标准。这种思想与西方强调限制的自由观形成对比,凸显道家追求内在解脱与自然融合的独特智慧,为现代人探索自由提供哲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