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原名保罗·安彻尔,生于布科维纳切尔诺维茨的一个犹太家庭。二战期间,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策兰本人也在劳工营中度过了苦难的岁月。战争结束后,他短暂停留于布加勒斯特和维也纳,后移居巴黎定居,创作诗歌与翻译,并在巴黎高师任教。1947年以“策兰”为笔名发表《死亡赋格》,以其独特的德语诗学和对苦难、记忆的深刻表达,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1970年,策兰于巴黎塞纳河殒身,终年49岁。
本期节目,我们将从策兰的早年生活讲起,探讨他与德语文化的纠葛是如何从童年就已萌生,并在纳粹时期愈发深重。德语——这门同时是“凶手和母亲”(Mörder-Mutter)的语言,不仅仅是他用来写诗的工具,更是一种需要不断反思和重构的精神资源。我们将探讨策兰如何在德语的疆界上流亡,如何通过诗歌重新定义这门语言。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01:13 昱彤和安迪介绍想做播客聊策兰的原因
06:10 策兰生命的七个画面
15:46 策兰出生地布科维纳地区
17:57 策兰的家庭:父亲有强烈的希伯来归属感,但策兰更亲近偏向德语文化的母亲
19:38 策兰早年罗马尼亚的经历:“生活在边界”
22:07 策兰与超现实主义
27:17 安迪朗诵策兰早期诗作代表《荒野歌谣》中译(基于孟明译本)
28:25 解析《荒野歌谣》:“荒野”、“阿克拉”和“主也瞎了”
36:11 昱彤德语朗诵《荒野歌谣》
37:56 策兰和德语/德国的紧张关系
45:05 德语思想史的反人本主义倾向:从路德到瓦格纳
47:50 策兰《子午线》论艺术为美杜莎的脑袋
49:50 德语之为策兰真正意义上的母语
52:31 安迪朗诵策兰诗作《墓畔》(安迪译)
53:36 昱彤德语朗诵《墓畔》
54:15 《墓畔》中轻柔与痛苦的并置:野蛮的实质反衬合辙押韵的形式与古典且优美的意象
58:29 策兰对德语的创造性颠覆呼应法国哲学家西苏的“女性写作”概念
1:01:39 策兰对语言的怀疑:语言作为栅栏
1:03:23 安迪朗诵《图宾根,一月》中译(基于王家新译本)
1:04:24 策兰晚期风格的转变
1:08:25 诗人作为盲眼的先知:从荷马到荷尔德林
1:10:16 策兰晚年和荷尔德林的纠葛,他生命最后看的书是《荷尔德林传》
1:14:28 昱彤德语朗诵《图宾根,一月》
策兰作品:
策兰传记:
其他人物及作品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yiyanggestudio@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