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诞辰150周年,并且这个8月12日也是他逝世的70周年祭日。在这个双重的纪念日里,我们做了一档特别的节目来谈谈我们心目中的托马斯·曼。
曼出生于德国北部城市工商业城市吕贝克的一个商人家庭,25岁发表的长篇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后成名,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被纳粹逐出德国后定居美国,最后在瑞士终老。他是文豪、公共知识分子、反法西斯斗士、深柜者、二十世纪的歌德,他曾是战争机器的拥趸,也是魏玛民主的捍卫者,他既是希特勒的眼中钉,却也深受民主德国的诟病。他身上拥有德意志思想中亦正亦邪的矛盾特质,他的小说也见证了这位作者不断与自身争斗直至和解的过程。对他来说,文明与野蛮不存在明确的界限,二者相互转化。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根据时间顺序聊了聊他的作品,也依据他的小说谈谈曼的人格。我们讨论了《特里斯坦》中他借瓦格纳表达自己对爱欲与死亡的迷恋,也谈了谈《死于威尼斯》以及《魔山》中他如何疏远自己早年的立场,转而发展出一种对浪漫主义的批评态度。我们会介绍《反政治者的沉思》中那个狂热的托马斯·曼,也会借着《浮士德博士》聊聊他晚年如何在历史的废墟上意识到自身的双重性。作为托马斯·曼的热心读者,我们希望向大家介绍这个与时代同行、与魔鬼同行的德国人。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00:00 托马斯·曼发表反纳粹演说《德意志听众!》原声
01:09 这期节目的缘起
02:31 我们对托马斯·曼的个人印象:复杂而真诚——一个“德意志的良心”
11:41 托马斯·曼的瓦格纳时代:从《布登勃洛克一家》到《特里斯坦》中的非道德的美和酒神音乐
18:10 行动者和沉思者的分歧,以及这场分歧的牺牲品
21:22 《特里斯坦》中的浪漫主义:爱和美等同于死亡
25:09 托马斯·曼小说对现实的疏远:戏剧冲突发生在心灵而非外部世界
26:20 《反政治者的沉思》:一战使“德国人”成为了一个问题
25:47 曼如何区分文明和文化——独特性和民族性高于一切
28:45 曼的三位人生导师:叔本华、尼采、瓦格纳——他们都是德意志文化的最恶毒批评者
30:45 何曾有“两个德国”?文化和野蛮之间的辩证法
33:56 民族主义与托马斯的“中间小孩症候”:他和哥哥海因里希的关系
36:45 弗洛伊德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同时代人——托马斯·曼
38:28 《死于威尼斯》:左手古典,右手德意志;冷酷、疯狂、古典和疾病话语的并置
47:44 《死于威尼斯》中新教与异教的对立?普鲁士士兵的征服欲转化为屈服欲
49:15 一种新的、托马斯·曼式的古典主义?情感和纪律的结合,表面的疯狂和内部的理性的结合
54:45 《死于威尼斯》的疯狂:水和迷宫的神秘背景。水既是美的起源,又是让人溺亡、传播疾病的危险元素。不知名的东西在黑夜里、在“心胸的迷宫”(歌德)里游荡
56:42 《死于威尼斯》如何颠覆古典主义的“观看”:“Schaulust”(弗洛伊德)——以观看获得爱欲的快感
59:52 《死于威尼斯》的恐同倾向?酷儿元素的三次重复:陌生、反感、疾病
1:01:06 托马斯·曼写作中的理性化风格
1:04:18 忍痛跳过《魔山》——《死于威尼斯》的姊妹篇
1:06:35 托马斯·曼的流亡:因其反纳粹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而在1933年被驱逐出德国
1:07:28 托马斯曼的流亡同志:阿多诺、霍克海姆与勋伯格
1:08:42 《浮士德博士》对我们的个人意义:两个主播唯一一起读过的小说
1:09:26 《浮士德博士》的双重线索:一边是音乐家以及他那感染梅毒并与魔鬼签订契约的一生,另外一边是叙述者以及他在写作时经历的世界大战
1:14:26 作为托马斯·曼思想自传的《浮士德博士》
1:16:35 《浮士德博士》的魔鬼学之一:托马斯曼对阿多诺和勋伯格音乐哲学的反对
1:18:39 《浮士德博士》的魔鬼学之二:在神创造的世界中怎样解释恶的存在——路德宗与托马斯主义的神义论争辩
1:22:45 一战前德国极端化的保守主义:对那个比古典时期还要更早的“开端”的迷恋
1:27:57 《浮士德博士》的魔鬼学之三:反讽与虚无主义——魔鬼也许是一个狂热的乐子人
1:33:44 《浮士德博士》有一个好结局吗?阿德里安的最后作品失败了,却好像获得了健全的情感
1:37:39 最后总结一下托马斯曼这个人:拥有一种康德意义上的良心,直面自己的过往并有勇气做出道德判断
1:40:41 晚年的曼:“我学到了一些东西”,用一生的时间学习成熟
托马斯·曼作品
其他人物和作品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在一个热衷于借助AI回避文本的时代里,我们致力于做一档以文本根基和旨归的播客。文本是要求你我理解和解释的东西,是待破译的符码,值得玩味的物件,甚至是花鸟走兽般活生生的东西。文本可以呈现为多种形式:诗、小说、学术论文,对话、票据、法律文件,展览、音乐、考古材料。去考察和谈论文本,就是去叩问我们赖以为生的语言,在日常生活里识别意义和荒谬,去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和与我们共处的他人。我们希望能在播客里和大家一起走进让人束手无策、敬而远之的——或者相反——在切近的接触中忘了应该如何谈论的文本。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yiyanggesudio@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