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御渊潭卖蚯蚓的老人为切入点,描绘了城市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这位五短身材的退休建筑工人通过卖蚯蚓贴补家用,每天与御渊潭钓鱼爱好者交易时,用装过油漆的小铁桶分装蚯蚓,展现出自食其力的城市劳动者的朴实形象。他原本挖药材为生,因收购政策变化而改行,印证了“北京城饿不死肯动弹的人”的生存智慧。
围绕卖蚯蚓老人的社会价值,巫、莫两位学者展开争论。巫先生认为这类人属于低级价值的社会填充物,莫先生则强调其存在本身就是社会生态平衡的组成部分。前者主张聚焦“原子时代先驱者”,后者以汉代石磨比喻传统劳动者的延续价值,折射出对社会底层价值争论的不同视角。
作者以生活现象观察者的立场,关注城市贫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维度。通过记录卖蚯蚓的人、捡破烂者等市井文化群像,强调城市的美好在于包容不同生存方式。文中既没有否定知识分子的时代价值,也肯定普通劳动者用双手书写生活的尊严,最终勾勒出热气腾腾的市井文化图景。